家具结构连接方式(板式家具连接件有几种)

木头对接方法

古代匠师们就创造的一种连接方式——榫卯连接。其特点是利用榫卯嵌合作用,使结构在承受水平外力时,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。所以在二根木头的下面制作一个燕尾榫,上面制作一个台阶式卡口,形成这样的一个木梁式的连接。在受力时,下面燕尾榫就产生强大的牵引力,就如一整根木头效果,再也不用为木头长度不够而发愁了。所谓「榫卯结构」是我们古代制作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,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榫头),凹进部分叫卯(榫眼)。这种结构的巧妙运用,不仅让几百年前的红木家具依然保存完好,也让中式家具更显艺术性。

板式家具结构与连接方式,除了三合一还有哪些

1、现在家具卖场卖的板式家具全部都是“三合一”连接,“三合一”连接方式这与工厂生产、销售环节有很大关系,首要的问题是运输,其次是安装。

2、我们在制作板式家具用“螺钉+圆木榫+角码”是可行的,不管是从美观、牢固度都不荪色于“三合一”而且制作工具、手段简单,成本又低廉。建议在制作柜地柜用不锈钢角码和不锈钢角码螺钉。

3、三合一的连接方式不用说了,大家都知道,衣柜背板看你用什么厚度的,如果是9MM的后背板就需要在2块侧板和顶底板上开槽,然后吧9MM后背板嵌入进去,如果是18MM后背板就需要被侧板和顶底板包裹住排孔位安装,这样除了从衣柜里面和衣柜后方,其他方向是看不到的,另外注意的是,如果用9MM后背板的话,根据衣柜大小需要酌情用1根或几根拉条连接在中间固定一下。

古人运用家具木头与木头连接用了什么方法

古人运用家具木头与木头连接用了卯榫连接方法。通过卯与榫的契合,达到紧密稳定结构。经久而不松动,愈用而愈紧凑。

卯榫的经典与巧妙之处在于区别于现代结构连接方式,不使用铁钉固定而比之更牢固耐用,而卯榫的结构也演化为多种方式出现于我们的生活应用中。

而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斗拱,在中式古建筑中,华夏大地,南北东西,处处可见房屋中大量使用的斗拱,复杂而唯美,繁琐而坚固,成为廊檐中式结构经典。

这一创造性的发明自出现后便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,经千年以上的传承后不断发扬光大,并在勤劳智慧的人们手中不断改善和创新,最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卯榫在传承过程中也衔生出了多种用途,并在材料使用方面也不再拘泥于木材,而是发展到了石材,玉器,纺织等多种材料之上。

1、棕角榫: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,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,又叫“三角齐尖”。多用于框形的连接。另外,明式家具中还有“四平式”桌,其腿足、牙条、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。

2、栽榫:又叫“桩头”、“走马销”,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。

由于要拆卸,榫头易磨损,甚至损坏,出于维修方便,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,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,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。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。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,多用栽榫。

3、楔钉榫: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,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。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、作手掌式的搭接,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,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,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。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。

4、暗榫:两块木板两端对接,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,叫“暗榫”或“闷榫”,是制作几、案、箱子之类必用之榫。

5、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,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,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,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,套接,故名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卯榫结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