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线城市财务自由标准(财务自由多少钱才够)

二线城市多少钱算财务自由

个人认为,财务自由不是说年收入达到多少就行了,而是说要有固定投资收入或版权费之类非常固定的且不菲的收入。

我有一些客户每年也在赚一两百万的钱,但都是靠辛苦工作所得,即不工作马上颗粒无收,这种即使赚的再多也不算财务自由。

2021年财务自由的标准

2021年财务自由的标准是一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是1900万元,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、2辆车、6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800万元的金融投资。二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是1200万元,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、2辆车、4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550万元的金融投资。三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是600万元,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、2辆车、2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250万元的金融投资。

财富自由

简单说来,财富自由就是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多的钱做你想做的事情。在“基本”的生活需求得到“持续”保障的前提下,有足够的资本可以“自由”的投入到“该”做的事情中。

财富

狭义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财富效应,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(或下跌),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(或减少),进而促进(或抑制)消费增长,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(MPC),促进(或抑制)经济增长的效应.简而言之,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,消费意欲越强。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。

财富的获取途径

1、最重要的就是人品。金融投机需要冒很大的风险,而不道德的人没有承担风险的责任感。这样的人不适宜从事负责高风险的投机事业。任何从事冒险业务却不能面对后果的人,都不是好手。

2、人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完整,并由此影响事物本身的完整,得出与流行观点相反的看法。流行的偏见和主导的潮流互相强化,直至两者之间距离大到非引起一场大灾难不可,这才是你要特别留意的,也正是这时才极可能发生暴涨暴跌现象。

3、永远不要孤注一掷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
一线城市财务自由的标准是什么

关于理财的问题中,人们最关心的是:怎样实现财务自由?

人人都想实现财务自由。每个人都知道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很多钱,但是,到底多少钱才能够达到财务自由,财务自由的标准到底是什么?很多人并不知道。

1、财务自由的计算公式

有一个计算是否达到财务自由的简单公式:

可投资净资产*4%>=年支出

这个公式用文字表示就是:年支出不大于可投资净资产的4%。

其中,可投资净资产不包括自住房、自用车等生活性资产;年支出金额不用考虑通货膨胀,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计算即可。

“不用考虑通货膨胀”是这个公式比其他计算方式简单易用的地方。

简单并不代表不准确。

一个均衡配置的长期投资组合,减去通货膨胀率后,实际的年化收益率大约为4%。这就是公式中“4%”的由来。

名义收益率,也就是账面上的数字收益率,会比4%的实际收益率高,等于“4%的实际收益率+通货膨胀率”。

假设每年提取的支出金额比例刚好为4%,那么资产的账面金额将会以与通货膨胀率相同的速度增长。

这样一来,虽然每年的提取率为4%的固定值,但是可提取的金额会每年增加,而且增加率刚好等于通货膨胀率。

所以,在公式的计算中,年支出的金额不用考虑通货膨胀,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计算即可。

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,通货膨胀率大约为3%,均衡配置的投资组合名义收益率大约为7%。如果通货膨胀率增加,名义收益率也会相应增加。

2、为什么说财务“自由”了?

财务自由的含义,直白点理解,其实就是“可以不用努力挣钱了的自由”。

如果每年的支出金额刚好等于可投资资产的4%,因为资产的名义金额将以与通货膨胀相同的速度保持增长,实际金额将保持不变,所以钱永远也花不完,而且永远也不会减少。

不仅不会减少,如果是看名义金额,钱还会缓慢增长。

有一种说法,财务自由就是理财的被动收入达到或超过年支出的时候。

这种说法不准确。

因为如果被动收入刚好等于年支出的时候,资产的名义金额虽然能够一直不变,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后,实际金额在逐渐减少。同时,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后,即使每年的名义支出金额不变,但实际购买力在下降,也就是生活水平在逐年下降。忍受逐渐下降的生活水平明显不是财务自由的一部分。

有些人计算财务自由的方式是每年花25万,估计自己还能活40年,所以需要1000万来实现财务自由。1000万刚好能花到自己去阎王爷那里报道的时候。

这种计算方式也不对。说不定多活了二十年呢。

财务自由状态下,本金是不能动的。每年的支出由理财的收益来支付。虽然金融市场涨涨跌跌,有的年度不仅没收益,还会出现亏损,但长期来看,有跌就有涨,4%的实际年化收益率是一个不难实现的目标。“本金不动”也是从长期来衡量的。

3、财务自由的门槛是多少?

一提起财务自由,多数人都是以富豪的支出水平作为标准来衡量的。

前段时间,胡润称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实现财务自由,需要2.9亿元。在杭州、南京、成都等二线城市实现财务自由需要1.7亿元。这标准有点太高了。

财务自由没有绝对的指标,比如说资产一定要达到多少,或者说生活水平一定要保持在什么层次以上。只要未来的支出目标和现有的可投资净资产满足前面所列出的公式,就是实现了财务自由。不同的人,财富基础和赚钱速度差别很大。每个人实现财务自由时所需的生活标准也是不一样的。财务自由是一种自我目标的实现,不是为了满足其他人或社会的要求。

财务自由当然也不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,钱太少了肯定不行。虽说只要对生活支出需求不高,即使可投资资产较少,也能满足前面所列的计算公式,但是,这种情况下的支出大多为刚性的生活必需支出,遇到稍微大点的意外用钱事件,就会对收支平衡产生很大影响,从而无法继续维持财务“自由”。

五线城市有多少存款可以财务自由

提到财务自由,很多人的定义是:我有花不完的钱。财务自由的最终目的是:将财务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降到最小,即实现自由状态。

简单来说,财务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。

财务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钱才够?

要实现这个目标,主要就是靠投资性收益来覆盖掉日常生活开支,这其中包括股票、债券、存款和理财等。

正常情况下,一个中产阶级家庭,一年的支出在50万左右。

目前银行理财的收益普遍在4个点左右,未来还会降得更快;而股票型基金的不确定性风险比较大。

为了覆盖这50万的支出,我们选择一个比较稳健的债基收益作为参考,假设年收益为6%左右,那么大概需要830万的本金。

还需要考虑的就是每年的货币超发。今年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,M2大概率会保持在8%左右,而GDP最乐观在5%的水平。所以算上一个3%的通胀率。

这样我们大概可以推算,在一线城市要实现财务自由,大概需要1600万;一般的二三线城市,需要500-800万左右。

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,要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很长时间的付出,甚至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实现。

而对于NBA球员来说,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太容易了。

为什么NBA球员赚得多破产也快?

2018年NBA球员平均工资达到777万美元。

其中一些有名的球星,年薪更是以2000万美元起步,并且还有额外的场外收入,比如代言费、赞助费等等。

但是这样的高收入群体,往往也存在“NBA魔咒”:年薪千万美元的球员,退役后短短几年就能花光积蓄,约60%的NBA球员,退役不到5年就会破产。

入选名人堂的前NBA球员“战神”艾弗森就是一个例子。

在NBA生涯里,他的薪水和代言至少赚了2.5亿美元(约合17.6亿人民币),结果在退役不到3年就宣布破产。

据说,他有次向前妻大发脾气,翻开了自己两个裤袋,诉苦自己“现在连一个汉堡包都买不起了”。

而迅速破产的原因,通常有两点:

一是NBA球员习惯了赚快钱的方式,所以他们在考虑投资时,往往也想迅速获得成功,而结果通常是上当受骗,成了待割的韭菜;

二是NBA球员的学历普遍不高,很多都是大学辍学,有的甚至长期生活在贫民窟,眼界不高,突然暴富后不知道如何处理财富,容易挥霍无度。

人们很难赚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外的钱,除非是靠运气赚到的钱,但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,这是一种必然。

你所赚的每一分钱,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,而你所亏的每一分钱,也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。

怎样实现财务自由?

有两条路径:一是控制消费,二是拼命赚钱。

控制消费是要适当的降低欲望,对于很多人来说,控制消费是比较难的,随着年龄和人生阶段的变化,消费大多还是逐渐上升的。

拼命挣钱是为了让你的银行账户数字增加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·弗里德曼曾经说过:“在有能力工作期间挣下足够多的钱”,那怎么挣呢?

同样也是两条路径,劳动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。

一种高收入阶层,他们的专业技能很强,工资收入很高,比如金融工作者、医生、律师等等,有着体面的生活,他们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工资收入,也就是劳动性收入。

但是一旦从岗位上离职,失去工资,就会让自己陷入经济危机,他们关心的是怎样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,增强专业技能,可以让自己的劳动性收入保持长期稳定。

还有一种是纯粹的投资者,通过投资理财用资本获得更多的收益,比如基金、家族信托、保险等等,这些理财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工资收入以及日常开支,这就是资本性收入。

他们更加关心个人影响力、人脉、艺术、慈善等等。拼命赚钱不只是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,也要通过理财等方式提高资本性收入,直到资本性收入可以覆盖你的日常开支,这是实现财务自由很重要的步骤。

通过投资理财,有了资本性收入,实现相对的自由,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,或许,就是我们拼命挣钱的要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