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泊船瓜洲王安石,以及泊船瓜洲的瓜州是哪里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翻译是什么
1、春日夜里,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,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,心里想,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,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,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?
2、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3、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
4、《泊船瓜洲》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,流露出一种轻松、愉悦的心情;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,产生依依不舍之情;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;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,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。
5、全诗不仅借景抒情,寓情于景,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,境界开阔,格调清新。
6、《泊船瓜洲》作于王安石晚期,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年),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,途经瓜洲后所作。
7、诗以“泊船瓜洲”为题,点明诗人的立足点,诗歌开篇写景,既兼具比兴,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,直逼出末尾“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的情感迸发,大有银瓶乍破之势。全诗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,令读者潸然泪下。
王安石的《泊船瓜洲》创作背景是什么
《泊船瓜洲》创作背景:这首诗写于作者年过半载的时候,那时作者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,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,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,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,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、违心的。就在他上任后,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,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,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。
王安石为什么写泊船瓜洲
1、此诗的写作背景是,年过半百、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,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,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,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;
2、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,对于这次重新入相,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。变法图强,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;退居林下,吟咏情性,是他的生活理想。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,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,秀丽的钟山、恬静的山林,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;
3、诗中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。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,开创变法的新局面。这种心情,用绿字表达,最微妙,最含蓄。
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时是怎样的写作背景
1、《泊船瓜洲》作于王安石晚期,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,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: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年),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,途经瓜洲后所作。
2、神宗熙宁七年(1074年),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,途经瓜洲时所作;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,王安石第二次拜相,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。
3、《泊船瓜洲》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
4、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5、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
6、站在瓜洲渡口,放眼南望,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,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。
7、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,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?
8、全诗以“泊船瓜洲”为题,点明诗人的立足点。
9、首句“京口瓜洲一水间”写了望中之景,诗人站在瓜洲渡口,放眼南望,看到了南边岸上的“京口”与“瓜洲”这么近,中间隔一条江水。“一水间”三字,形容舟行迅疾,顷刻就到。
10、次句“钟山只隔万重山”,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,王安石于景祐四年(1037年)随父王益定居江宁,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,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。“只隔”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。把“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,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。
11、第三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,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。
12、结句“明月何时照我还”,从时间上说,已是夜晚。诗人回望既久,不觉红日西沉,皓月初上。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,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。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,终将有日,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。
13、王安石(1021—1086年),字介甫,号半山,北宋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抚州)人。庆历年间进士。宋仁宗嘉祐三年(1058年)曾上万言书,主张改革政治。治平四年(1067年),宋神宗即位,知江宁府(今江苏南京),旋召为翰林学士。
14、熙宁二年(1069年),被任为参知政事。从熙宁三年(1070年)起,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积极推行新法。熙宁九年(1076年)罢相后退居江宁。封荆国公,世称荆公,卒谥“文”,又称“王文公”。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著有《临川集》。
15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泊船瓜洲
关于泊船瓜洲王安石,泊船瓜洲的瓜州是哪里的介绍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