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挥泪斩马谡(马谡为何不听诸葛亮)

今天给各位分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马谡为何不听诸葛亮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
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文

1、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文:

2、谡自缚跪于帐前。孔明变色曰:“汝自幼饱读兵书,熟谙战法。吾累次丁宁告戒:街亭是吾根本。汝以全家之命,领此重任。汝若早听王平之言,岂有此祸?今败军折将,失地陷城,皆汝之过也!

3、若不明正军律,何以服众?汝今犯法,休得怨吾。汝死之后,汝之家小,吾按月给与禄粮,汝不必挂心。”叱左右推出斩之。谡泣曰:“丞相视某如子,某以丞相为父。某之死罪,实已难逃;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,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!”言讫大哭。

4、孔明挥泪曰:“吾与汝义同兄弟,汝之子即吾之子也,不必多嘱。”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,将斩。参军蒋琬自成都至,见武士欲斩马谡,大惊,高叫:“留人!”入见孔明曰:“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。今天下未定,而戮智谋之臣,岂不可惜乎?”

5、孔明流涕而答曰:“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,用法明也。今四方分争,兵戈方始,若复废法,何以讨贼耶?合当斩之。”须臾,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。孔明大哭不已。蒋琬问曰:“今幼常得罪,既正军法,丞相何故哭耶?”

6、孔明曰:“吾非为马谡而哭。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,曾嘱吾曰:‘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。’今果应此言。乃深恨己之不明,追思先帝之言,因此痛哭耳!”大小将士,无不流涕。马谡亡年三十九岁,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。

7、后人有诗曰:“失守街亭罪不轻,堪嗟马谡枉谈兵。辕门斩首严军法,拭泪犹思先帝明。

8、马谡把自己绑起来跪在军帐前。孔明生气说道:“你自由熟读兵书,战法也很熟练。我多次告诫你街亭使我们的根本。你以全家性命做担保,担当这个任务。你如果早听王平的话,哪里会发生这种灾祸?”

9、“你今天打了败仗,折损兵将,还丢了城池,都是你的罪过!不惩罚你不能服众,你也不要怨我,你死后家里老小我会按月给钱粮,你不必担心。”

10、然后招呼士兵推出去斩首。马谡哭泣着说:“丞相你我如同父子,我死罪难逃,希望你想想舜用大禹的衣衣,我死了也没有怨言。”说完大哭。孔明哭着说:“你我就像兄弟一样,你不必多说了。”士兵推出马谡,即将斩首。

11、参军蒋琬从成都刚到营帐,见到马谡即将被斩,大喊刀下留人。入帐见到孔明说:“曾经楚王杀了大臣得,然后晋文公十分高兴,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就杀了聪明的臣子,难道不可惜吗?”孔明流着泪回答说:“曾经孙武战无不胜是因为法度严明,现在天下纷争不断,我如果不执行军法,怎么带兵杀敌?应该把他斩了。”

12、不久,军士捧着马谡的头颅站在台阶下。孔明大哭不能停下。蒋琬问:“今天马谡犯了军令,既然已经伏法,丞相为什么要哭呢?”孔明说:“我不是为了马谡哭,先帝在白帝城曾经嘱托过我,马谡此人不可以重用,今天果然应验了,我实在是后悔啊,想起先帝的话才痛苦的!”军士们都流下了泪水。

13、马谡死于三十九岁那年,那年是建兴六年夏天五月。后人曾经有诗说:“丢失街亭罪过太重,都怪马谡纸上谈兵,辕门外斩首正了军法,想起来还觉得先帝英明。”

14、司马懿乘势直逼汉中之咽喉街亭。马谡立下军令状,自告奋勇守街亭。诸葛亮令王平同去,又派高翔、魏延领兵一万随后支援。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强违孔明的嘱咐,擅自在山上下寨,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敌人。司马懿围困马谡,断其水源,蜀兵几次突围都失败,不战自乱,街亭失守。

15、街亭失守后,诸葛亮挥泪斩马谡。他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、今为明法度而斩之,也为自己忘记先帝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”临危叮嘱、用人不明而痛哭。马谡死后,诸葛亮自修祭文安排享祀,并加意马谡家小抚恤,按月给予禄米,还上表自贬丞相之职。

16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挥泪斩马谡

挥泪斩马谡的故事

1、挥泪斩马谡的故事:马谡违反军令,在山上扎营;曹魏名将张郃乘机切断水源,掐断粮道;蜀军军心涣散,不战自乱;曹军乘势进攻,蜀军大败;马谡让街亭失守,蜀国就处在危险中;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,做到令行禁止,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,斩首示众。

2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,一生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。诸葛亮的代表作有《出师表》、《后出师表》、《诫子书》、《兵法二十四篇》等。

3、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,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,任用他为参军。在诸葛亮北伐时,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,而导致街亭失守,蜀军撤军后,马谡被诸葛亮处死。

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

马谡失街亭,犯下不可饶恕的死罪,诸葛亮只好依法行事挥泪斩马谡。马谡失街亭的真正原因有两个,第一个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,才气高,太自大,第二个原因是马谡急于证明自己和建功立业,建功心切;第三个原因就是对手张郃很强大。

1、马谡纸上谈兵,才气高,太自大

才气过人的马谡,并未把诸葛亮的命令和忠告放在心里,觉得诸葛亮平时也要询问自己关于军事的意见,那么自己如果听了诸葛亮的话,不是显得自己没有本事,于是肯定想着另搞一套打法。

2、马谡急于证明自己和建功立业,建功心切

马谡在这之前从未单独带兵,都是跟着诸葛亮,作为参军出谋划策。现在是自己带兵打仗的时候,也是自己再军中立威扬眉吐气的时候,想要证明自己不只是会纸上谈兵。

再一个就是,当时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个郡都归降了蜀国,这个时候如果守住街亭,那么诸葛亮就可以带兵直取长安,可以说拿下了整个魏国,这是第一等功劳啊,任谁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建功立业的好机会。所以马谡只想着证明自己和夺取功劳,心思不在战略上。

张郃身经百战,不光能和张飞不相上下,而且很有谋略连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他,那马谡败在张郃的手下,也不意外了。

马谡失街亭讲的就是诸葛亮带军北伐之际,在攻祁山时,众人建议诸葛亮用旧部将魏延和吴懿,诸葛亮不听,重用了马谡。在攻打军事重地街亭时,马谡不接纳诸葛亮的建议,一意孤行,不占据城镇,而占据南山,最后,因饮水问题,败北失去了街亭这个军事重地。马谡和他的部将最后被处死。

诸葛亮失去街亭之后,北伐之路屡事不顺,最后以失败而告终。后来,蜀汉也进行了多次北伐,都没有获得成功,使蜀汉军队元气大伤。在刘备征用孙权之后,也患病离世,刘备的儿子当上皇帝,后来的结局就像在《出师表》里读到的一样,蜀汉落寞。

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什么

1、原因: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,心若刀绞;但若违背军法,免他一死,又将失去众人之心,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。加之自己用人不当导致的战略性失败(痛失街亭)内心纠葛后,不禁老泪众横。

2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一时大意失守街亭,使西蜀丢失了一个重要据点,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。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,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,因为当时街亭失守,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,为了安抚朝野上下,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。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,但是却不唯一,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。

3、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,痛心地说:“用马谡错矣。”为了严肃军纪,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,斩首示众。临刑前,马谡上书诸葛亮:“丞相待我亲如子,我待丞相敬如父。这次我违背节度,招致兵败,军令难容,丞相将我斩首,以诫后人,我罪有应得,死而无怨,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。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。”

4、诸葛亮看罢,百感交集,老泪纵横,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,心若刀绞;但若违背军法,免他一死,又将失去众人之心,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。于是,他强忍悲痛,让马谡放心去,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。而后,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。

5、诸葛亮(181—234年),三国时杰出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战略家、外交家。字孔明,号卧龙。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(181年)出生于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县)的一个官吏之家。

6、马谡此人,是“马氏五常”之一,刘备的重臣“白眉最良”马良的弟弟。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。素有才名,得到诸葛亮赏识。

7、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‘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’,但诸葛亮并未听取。北伐时期,诸葛亮力排众议,任命马谡为先锋,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,诸葛亮退军汉中,马谡下狱后死亡(一说是军法处死),终年39岁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。

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马谡为何不听诸葛亮的问题分享结束啦,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?欢迎您下次再来哦!